麻花精品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给孩子一个充分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6日 点击数:

——如何教育“犯错孩子”的两则个案分析及思考

 [个案内容1]江苏省新沂市某高一学生雷大发自幼聪明过人,上小学四年级时在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二等奖,上五年级时在高手云集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居然以满分夺冠……被老师及同学们誉为“天才少年”。父母对他期望值甚高,希望他将来成为科学家。然而1999年,即雷大发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那一年秋,一向好动的雷大发突然变得斯文起来,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其父不问青红皂白,动辄拳脚相加……200071考完期终考试,自认成绩太差的他离家出走……

[个案内容2]……一个美国人家,孩子正在错误百出地做游戏,父母坦然地作壁上观。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指点一下孩子呢?他们说:“不能啊!犯错误也没啥,他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这么快就告诉他们,生活还有什么乐趣?”(陈屹《美国的素质教育》)

[个案分析]

两个故事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但却关联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透视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培养孩子,应因势利导,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中国雷家的父母所耗费的精力心血显然比美国的那两位作壁上观者多得多,可为什么雷大发的发展却恰恰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呢?个案2中那对美国夫妇的谈话已经给出了答案:“犯错误没啥,孩子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也就是说孩子犯错误未必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好事,作为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应允许他们犯错误,“作壁上观”则不只是允许简直就是“鼓励”孩子去“犯错误”。

“鼓励孩子犯错误”这对中国很多家长乃至老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但孰不知这鼓励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已,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悟性”,因为他们的悟性“都从错误中得来”,换句话说,不犯错误怎能有悟性。

美国的这种“开放”的“自由”的“任其发展”的家庭式学校教育观念早就该令我们国人深思。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以前失败了无数次,也可以说是犯了无数个错误,可正由于这无数个错的积累才使他“悟”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他小时候所犯的旷课逃学甚至最后不得不辍学一类的错误不正与雷大发惊人的相似吗?可他的母亲没有一味地责怪他,而是因势利导,鼓励他并帮助他去做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应该说爱迪生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的,她给了孩子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一个宽广的发展自我的空间:既是外部的,更是心理上的!正由于她的“创举”,才使我们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给全人类带来了光明与幸福!

纵观世界近百年的教育史,美国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发明创造何止爱迪生一人,更何止电灯一个!大到电影、电视、电脑,下到电饭堡电炉电炒锅摩托车……有多少属于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历年颁发的世界最高级别科学奖项诺贝尔奖,一百年来获奖者数以百计为何没有一个属于我们?!有人也许在责骂我“媚外”之"余 ,会责怪我们的制度。其实不然,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在其“社会主义时代”不培养了十多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说来还得追究到我们的教育,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里头因素颇多,有天灾人祸,但方针策略上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究的。如果我们的学校无论在传播思想文化还是教育学生思考方面,都重视启发,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宽广的空间,张扬其个性,弘扬其自我,培养他们迎接挑战面对失败经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施压责骂殴打),就断然不会产生像雷家这样的一个个悲剧。缘此以推,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几十年的教育史或许就会重写;长此以往,我们的许许多多像雷大发这样的天才孩童难阻其不成为像爱迪生那样的真正的天才,中国教育定然会迎来史无前例的硕果累累。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

(一)乐观看待孩子的天性

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应当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看待学生的天性,看待他们的成长。应树立一种乐观的育人观,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的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尽量满足学生各方面的爱好需求,培养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能力与意识,无所不敢为,无所不能为,只有这样,我们孩子的天性当中极富创造的一面才会得以张扬,创造的精神与欲望才会不断加强和提升。反之",一味地灌输与责难,一味的强制与管制,培养出来的可能是我们所渴望的大学生研究生,却只不过是委委琐琐畏头缩尾的“书呆子”。古语说的好“宁养飞墙走马,不养倚墙靠壁”这样的没有一丝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庸才”,将来他们的发展空间可以想象。他们在今天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无大能与不敢为实在是对我们这些苦口婆心的教育者的极大的讽刺。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这个问题似乎很玄,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创新精神与能力” 的具备是最重要的。而目睹当今中国,虽然素质教育表面大张旗鼓但应试教育却依然扎扎实实轰轰轰烈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统一的死板的应试教育模式坑苦了而且还依然在坑苦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他们对考试有一种无比的畏惧心理:周围的人谁不注重这个!尤其是对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像个案1中的雷大发)来说,稚嫩的心灵何以承受得了六个大人的沉重的希望!如果这个孩子是出类拔萃的(也像个案中的雷大发那样),那六个家长包括社会学校对他的希望值就更大,孩子所承受心理压力我们不难想象。

其实,在考试科目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热情处于压抑状态。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平静地等待和接受老师给出现成的答案。究其原因,在于考试科目学习的评价是以教材中现成的结论为依据,学生的创新的可能性大大减小,创新的热情受到压抑,靠这种评价体系“压”出的“人才”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我们需要艺术家,我们也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伟大的行政管理人员,但我们也需要庄稼人,磨坊主和面包师傅。使每一个人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的素质普遍化了,往往过多可能成为不合乎需要的品质。”(罗素)孩子成才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成才的领域是宽广的,准确地说只要孩子在某一领域有了自已的发展与创造,那他就不折不扣是一个人才。拿个案1中的雷大发来说,后来的他爱读武侠小说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他个人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十分宽广。即便他将来成了庄稼人,他凭自己的努力加上他原有的知识及能力也可以成为种植大户农村科学致富的带头人甚而至于科学家。但有一条,就是他必须有创造的胆略,创造的精神,而这,还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育人者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拓展无尽的空间。

(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孩子的成长及发展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孩子成长过程有着各方面的需求,包括其失败后获得的认知的满足感,作为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育人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孩子),尤其要正确对待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这,可以说是学生(孩子)成才必备的也是最基准的条件。

同时,学生身心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包括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及个别差异性等。教育者应首先尊重这些个规律,关注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产生的量和质的变化,不断地开发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能。而发展有一个过程,这过程是长期的,不断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每时每刻都十全十美,更不能要求他们“一夜成佛”,坐地升天。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对待,我们就会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使他们明白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让他们彻底放下“怕错误”的包袱。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激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