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我曾经观摩过兄弟学校几位老师的课,对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有着较为深刻的领悟,这里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语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课堂教学语速宜慢不宜快。记得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课,他的语速过快,学生的反应速度则远远跟不上,往往老师已经到下一问题了,而学生还停留在刚才问题的思索中,结果是老师兴冲冲地指名学生回答,答案却让老师哭笑不得,最终自己回答的问题占了70%!整节课中我最深的印象是:老师说得太多。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思维紧紧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老师全答了,自然就失去了价值。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或是天南海北地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迭,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记得我刚开始教课的情形:课前,我请教了一位老教师,他说“上课声音要高,对学生进行强有力的刺激,千万别让他们小瞧了你!要把他们‘镇’住!”于是乎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一节课下来我的嗓子都嘶哑了。相比我的声嘶力竭,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娓娓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挺认真的。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备课不但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贵在“准”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严谨,用词确切。有一次听《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观摩课,授课教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了一些资料,并且在别人的帮助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讲的内容涉及到放足(即不裹小脚),该老师将它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直接划上了等号。学生稀里糊涂地认同,但这是无凭无据的,即使学生课后问也不能就这么瞎说。听者直叹息摇头,真是误人子弟啊!我认为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而且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分,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叁、课堂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我想不要矫揉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所谓“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