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比较教学”谈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即变化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知同”才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叁;“辨异”才能见微知着,触类旁通。“比较教学法”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经以比较,辨别异同或高下。这样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读物的特征。 近年来,我先后开放了叁节不同模式的公开课,所教叁篇课文都是课内自读篇目:《&濒迟;呐喊&驳迟;自序》、《雄关赋》、《夜》,文体各不相同,教学目的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篇幅都比较长,如何化难为易,长文短教,在一教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都采用了“比较教学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进行比较教学,首先要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 一、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作比较 。 教学鲁迅的《&濒迟;呐喊&驳迟;自序》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缘由”这一总的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条比较的题目: 鲁迅经历的事情,有的在其他文章中写了而本文没有写;有的在本文写了而其他文章略写或没有写。下面提供两则材料,阅读时作一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鲁迅一九二五年写的《着者自叙传略》(说明自已的身世经历)中,有一段话:“但到我十叁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托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叁年多,死去了。” 在《&濒迟;呐喊&驳迟;自序》中也谈了自身经历,为什么没有写家里的那场变故(祖父出了事)?对父亲生病,在《着者自叙传略》中只一笔带过,为什么在《自序》中却单独写了一段? 2、《藤野先生》一文,详细地写了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爱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鼓励,《自叙》也写了在仙台学医的事,但对这些全没有写,只写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事,为什么? 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比较,真正理解了文章选材的特点。《自序》中作者写自身经历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呐喊》的缘由,父亲生病,使他深切体会到庸医的害人,这与后来他决心学医救国的第一个梦密切相关,因而写得较详,也正是时事画片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弃医从文,第二个梦产生了,藤野先生的事与创作无关,因而略去。比较的方法使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易解,重点突出。 二、对不同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作比较。 在教学叶圣陶的小说《夜》时,我把它与鲁迅的小说《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因为《药》已经学过,比较学习《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叁的效果。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这些同异之"处:情节结构的同,都用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全文。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以明线带暗线,暗线的情节内容又是明线情节内容的基础和深化,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夜》里的老妇人和《药》里的夏四奶奶都是革命者的母亲,纯朴善良爱儿女,都承受着失去亲骨肉的巨大悲痛。不同在夏四奶奶对独生子被“杀头”很感“羞愧”,不理解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最终也没有觉悟;而老妇人则始终认为女儿女婿是好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她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过程,终于理解了女儿女婿,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抗者。由此,自然而然地又比较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主题风格的同中有异。《夜》和《药》一样都是写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志士遭杀害的社会现实,作品中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但《药》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秋瑾被杀害事件为背景,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而《夜》则是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为背景,揭露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反映人民群众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它们都有凝重沉郁的风格特征,但《药》悲凉的基调贯穿始终,《夜》则从悲凉走向悲壮。 在教学峻青的《雄关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抒情散文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我让 学生拿课文中描写山海关的文字与一篇《山海关》的说明文进行比较,使他们明白,说明文客观介绍、评价事物,语言简明平实,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着重交代地理位置,突出“交通要塞”。课文抒写主观感受,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的感情色彩强烈,突出山海关“气势的雄伟”,“地形的险要”,与文题“雄关”相扣。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激情,了解抒情散文与诗歌的同异,我又放了董文华的惭罢痴《长城长》,让学生读阎肃的歌词,与课文比较表情达意方面的相同点和体现文体特征的不同点,同样都运用了比喻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用固若金汤的雄关比喻人们心中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伟大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长城长》歌词用牢不可破的长城比喻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凝聚力。《雄关赋》赞美雄关,更赞美人们心中的雄关——不渝的信念;《长城长》歌颂长城,更歌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两文都以巧妙的构思反映了深刻的主题。课文以一根感情的红线串起叁座雄关;歌词以叁个设问,层层深入。二者都奔涌着作者澎湃激汤的爱国激情,都能给人以强烈的鼓舞,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献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同点则体现在本文作为抒情散文,取材广泛,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形散而神不散”。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含蓄,讲究押韵,更加集中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比较对于人们理解事物具有重要的作用,比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比较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快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迅速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又简便易行,效果显着,于教于学均有益。且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同类比也可以异类比,可以纵向比也可以横向比,可以宏观比也可以微观比,可以课内比也可以课外比。语文单元教学又为“比较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作为教者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这一方法,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法的质量。 本文于1997年8月获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组办的中国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收入《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