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经纬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美国着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己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化学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化学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就没有现代的人类文明。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化学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1.1、自学能力的培养。
基于化学的特点,在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化学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几乎所有的自学都离不开阅读书籍与文献资料,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首先应该结合教科书进行阅读指导: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理解化学知识。同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重点和难点,并对重点段落和基本概念反复阅读并划出关键词,仔细揣摩,深入体会,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达到准确理解。最后,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穿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的纵横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
1.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横向流动,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构成对事物的“立体式”认识。
理解信息:先引导学生通看全题,针对问题,结合信息全力寻找突破口,由点到面,扩大成果。题目信息一般分别提出若干问题,它们彼此间或许是平等的,或许是阶梯型,要看清题与题的关系,逐步攻克,要审查结果和信息之"间是否矛盾,表达是否符合题意及是否规范。然后挖掘信息的真正含义,应用对比方法。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筛选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学会处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避免干扰。锻炼思维的存储和选择能力。
知识迁移:在知识迁移之"前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此作为一个阶梯。例如:在做有机化学部分的推导题前必须要求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有机反应规律以及各有机物质之"间的转变关系应要熟悉和掌握。然后在寻求解题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引导学生在查清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中与提供的新信息相似的地方、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相似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理清解题途径和解题的步骤,设计解题方案。
二、强化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运用实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1、强调观察以及观察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符合感觉的一般规律,如具有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等特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并从实验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良好观察力的形成,要通过长时间不懈的教育、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对于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往往很感兴趣,但多数学生只是看稀奇,不知道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教师应该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要学生讲出观察到什么现象,并强调观察要从颜色变化、沉淀出现、物质溶解、气体生成、发光发热等具体现象,以及仪器装配、操作顺序等方面入手。
有些化学反应变化快,瞬息即过。学生往往不能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使观察和记录发生困难。如:在制取Fe(0H)2以及观察Fe(OH)3在空气中的系列变化时。学生对白色沉淀的观察不容易把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出观察任务或采用定向重复观察法:通过重复的训练提高学生视觉的敏捷性和思维跟踪的速度。使学生的观察能够适应快速的情景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有些化学反应有多种现象并存。学生在观察中难以抓住本质特征,也会造成观察的困难。如:浓硫酸与蔗糖的脱水反应中,学生被黑色物质产生和膨胀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发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现象的观察。这样就会造成知识的不完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指出观察的重点以及该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有意识和有目的,就能够观察到现象的细微处。只有通过教师经常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忽视实验,特别是忽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做法,都是违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的,都会对培养学生的练合素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扩充分组实验是由“学生实验”演变而来。而这个实验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安排下,用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分组实验,所以也叫实验课。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带有强烈的训练的目的,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一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实验全过程。做这类实验学生多数处于被动的地位,按部就班,多是把书中的答案写在实验手册上,很少体验过“发现”的喜悦,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
在平时课堂中演示实验时,学生已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当然,他们的心理是想做又怕做.这时教师可选择较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来充当“小老师”,教师则在一旁引导,教师做完后请同学上台再做一次。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做起来往往没什么难度,一般都能成功。在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出评价进行肯定,这种成功的感觉往往使他们非常兴奋,增强了自信心。
拓展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实验所用的器材都是居家生活中较常见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备好小实验的教学指导思路,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到操作步骤、观察顺序、记录要点等方面去进行,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扫清障碍,铺平道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是由于在酸、碱性条件下平衡移动的结果,结合高中教材进行家庭实验:将有色鲜花插在碱溶液或醋酸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鲜花的颜色变化并思考原因是什么;同时马上想到让学生在家也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将某些新鲜植物的花瓣、叶片、果皮洗净,用研钵捣碎,加适量的市售白酒浸泡一段时间后,挤出汁液。离心分离,取出上层澄清的溶液即可作代用指示剂,然后测试出代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家庭自制指示剂就完成了。另外,在学完原电池的知识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制水果电池,让学生利用马铃薯、苹果、梨制作出各种原电池,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体现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只有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确实重视化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够真正把在化学科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