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再靠冷冰冰的分数
校长推荐制走过近4年,随着北大首次将“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引入2013年自主招生选拔考试,校长推荐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指向高招制度变革的挑战
如果招考制度发生变化,基础教育的发展面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012年12月13日,乘坐高铁从杭州到北京的杭州二中高叁学生项晶罡,静静等待着两天后开始的2013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选拔笔试和面试,渴望而淡定。这是他第二次踏足北大校园,上一次是同年10月中旬参加北大主办的“全国优秀中学生物理科学营”,那次他的身份是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从小在南方生活的项晶罡见到了未名湖上厚厚的冰层,兴奋地在雪地上写了几个字。
项晶罡可能不曾想到,他得以以这样一种方式接近北大,得以在高考前半年获得北大降至一本线的最高等级优惠政策,源于2009年的一场改革,而改革的发端正是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的力争。
“当时我第一个向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健华和时任招办主任刘利民提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思路。中国高考改革叫了很多年,但举步维艰,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一个基本事实是,高考不改革,我们便会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尴尬、无奈和痛苦。”说起当初的举动,叶翠微仍难掩激动。他觉得,作为现实中的教育工作者,他必须要有所作为,即使只是走出了一小步,可能将来就能成为制度变革的一大步。
从北大校办党办副主任到北大招办主任,学经济出身的秦春华经历了太多的变革与历练,他也是校长推荐制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探索者。在他看来,在北大招办主任的位置上,亲身经历着高考改革哪怕是一点点的变革,都有太多需要总结和思考的。因为谁知道今天迈出的一小步,不会成为明天撼动整个体制的一大步呢?
“2012年启动‘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就是想让这项改革更有生命力。”秦春华坦言,最近十几年来,北大一直在做准备。到欧美一些世界一流大学深入研究他们的人才选拔做法,对他的震动特别大,因为差距太大了。不仅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超乎想象,还都有一套各自的人才选拔综合评价系统,而这一系统通常是秘而不宣的。“人家不透露,我们只能自己摸索,但相信我们通过若干年的探索,也能达到欧美一流高校的水平。”秦春华说,2012年启动的“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学校花了很大决心,投入也很大,结果证明,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不仅全程参与的专家评价很好,来自学生的评价也很好。
5个环节,每名考生全程下来都要面对12个专家的评判,对北大的自主招生来说,是开先河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几乎所有症结都归结于招考制度。如果招考制度发生变化,基础教育的发展面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秦春华说。
校长推荐制,“推荐”始终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词。推荐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服众?推荐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不负改革的初衷?摸索中,推荐的标准也渐渐趋于进步。
2010年毕业于重庆市巴蜀中学进入北大元培学院的袁潇清晰地记得,由于是第一年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像其他大部分中学一样,成绩仍然是主要参考指标,其他方面只做参考。
“有志于上北大的优秀学生很多,而推荐的名额较少,推荐的学生,要让学生和家长服气,又要经得起北大的检验。”2010年获得推荐资格的西北工业大学附中校长王永智坦言,获知消息时,激动与压力同时袭来。社会责任感强、全面发展又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是王永智心中雷打不动的标准。
在秦春华眼中,推荐学生标准的悄悄改变,是中学在高招大潮中趋于理性的一个典型例证。“今年北京四中就向北大推荐了排名第28名的学生。”他笑着说,北大做综合评价系统也好,向中学下发并回收《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也好,更多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倡导。毕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