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化学,在体验中感受化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美,体会成功的愉悦。
一、对探究式学习的正确理解和实施
目前的教育活动中,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另一是对探究的神话。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在出的题目前面加上“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或者“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等等,但其实并不含有多少让学生探讨的内容,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设计好了,结论呼之"欲出,却被冠以探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主案的制订和实施,结论的得出等等都由学生自主发现,这样学生的探究量很大,往往无从下手,学生在短时间内敷衍了事,根本进行不了探究活动。我认为完成学生学法的转变,进行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要围绕学科中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陌生事件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所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导他们进行实验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对科学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活动。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有难度但又能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结论的问题,就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通过研究去探讨另外一些问题。
(2)学生要认清探究活动与进行科学研究的区别
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得实验证据,而实验的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人工环境。在观察与测量中,科学家利用感官感知,或借助于仪器延伸感官功能进行观察,反复的进行实验进行探索验证。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作出解释,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客观规则。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家,这意味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两种情况的结果都能产生新的认识。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演示过程,与真正的科学研究还有不少的差距。
(3)学生要能交流讨论他们的探究成果
课堂上,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论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论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叁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学生能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巩固以实验为基础的论证。其实交流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模型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展开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学生是全部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通过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提出假说或解决方案并论证付诸实施,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学生体验了形成知识、整合分析、综合运用的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模型通常为:
探究性学习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组合,可采取不同的程序,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最好的方式,教师不是旁观者,要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作适当的引导,但也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学生更能增强自信心和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欲望,继而产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叁、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运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就大不一样。首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配角。教师不再大篇幅的讲授,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索。
例如:探究用铝屑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
(1)提出问题:以铝屑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铝。
(2)学生交流讨论探索: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够运用已有信息,分析判断处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出假设方案:
(4)论证假设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四种方案中,有没有不可行的方案。根据已有知识,经过辩论,学生一致认为方案叁不可行,因为氧化铝不能直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如果把氧化铝再与酸或碱反应,会增加实验步骤,不仅繁琐而且浪费原料。在剩下的叁个方案中,进一步讨论所需药品。方案一由硫酸铝制氢氧化铝用氢氧化钠还是用氨水,因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而溶解,不易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因此用氨水。方案二中由偏铝酸钠制氢氧化铝时,同样因为氢氧化铝的两性,应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而不能用强酸。方案四也是可行的。
对于这叁个方案,要选出最佳方案,还要考虑反应物的用料多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工业上的节约成本问题,引导学生写出叁种方案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列出下列表格
方案 |
生成1mol氢氧化铝消耗H+或OH-的物质的量 | |
H+的物质的量 |
OH-的物质的量 | |
方案一 |
3mol |
3mol |
方案二 |
1mol |
1mol |
方案四 |
3/4mol |
3/4mol |
(5)确定最佳方案:从反应物种类来看,叁种方案都使用了叁种药品,从消耗酸、碱的物质的量来分析,方案一用量最多,方案四用量最少,从操作要求考虑,方案四最简单,因此确定方案四是最佳方案。
(6)实施方案:在实验之"前提出新的问题:采用方案四制备氢氧化铝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怎样使一定质量的铝制得最多量的氢氧化铝?促使学生积极讨论,重新审视方案四中的实验细节。
学生甲回答:铝屑应该按1∶3的质量比分配,一份与硫酸反应,叁份与氢氧化钠反应,这样才能使硫酸铝和偏铝酸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铝,铝元素全部沉淀下来,得到的沉淀最多。
学生乙补充:如果不按这个比例,一部分铝元素以硫酸铝或偏铝酸钠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得到的氢氧化铝不是最大值。学生的认真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创新型社会的人才。
有些学生进一步想到酸碱用量的控制问题。学生丙:认为用来和铝屑反应的硫酸、氢氧化钠都应该是恰好反应。就如何控制,为什么要控制?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实验,得出一个正确的方法:向铝屑中滴加硫酸或氢氧化钠,不断振荡,至铝屑恰好溶解,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这样学生对氢氧化铝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至于如何控制酸碱的用量,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以后,使方案四更加优化了。老师对学生给以充分的鼓励,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7)评价方案: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的原则,并且使效益最大化。这一方案中,铝原子的利用率达到了100%,符合现代化工生产的原则。这次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亲自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假设他们是化工厂的一名工程师,不就很好地完成了工厂交给的任务了吗?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化学思维品质,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含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利用生活中现有的物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加碘盐中的碘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如何测定其中碘的含量,最后学生设计出用碘化钾和厨房里的醋以及淀粉来测碘元素,其含量用碘量放大法,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可以计算出。这一探究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化学贴近了生活。
四、探究式学习中需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恰当,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方式,正确掌握和运用好它,还要注意下列问题:1、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在多样化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学习,应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2、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个别差异。应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3、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辨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正确地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不仅强调动手,更要强调动脑。5、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有时也不一定有结论,关键在于参与探究的过程。
6、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
探究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每一节课上,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注重研究学法,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领会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付诸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