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新闻热点、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所以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必然要求。下面谈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关注生活,和谐课堂
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否则,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平等的地位。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着联系,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与书本知识不尽相同,但它们是真实的、存在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倾听他们的看法,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生物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舞”。
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息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驾驭教材,打开课本与生活的通道。
1、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增添生活气息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例如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与感悟
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把生物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诵,考试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些知识。教师应该精心地创设体验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变成主动的自我建构。例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来保存水果?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叁、实验生成,课堂生活
生物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把这些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至于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就知之"甚少,学生也感受不到科学家探索这些知识的艰辛历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动手去做,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和制作生物模型。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引导学生踏着沃森和克里克的足迹,重构DNA分子模型。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材料,牙签(代表碱基)、玉米(代表五碳糖)、黄豆(代表磷酸)、电线、塑料夹等等,最后欣赏到的是一个个“DNA艺术品”。再如建议学生利用水果和橡皮泥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这样细胞的微观结构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四、应用知识,品味生活
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实践,而只会“纸上谈兵”、解几道题,那么我们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要让生物教学向社会和生活实践延伸,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基因突变”时,提出问题:细菌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学习“叁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后,可提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进行讨论:“米饭吃得过多为何也会发胖?”,“空腹时,最好不要喝牛奶的原因是什么?”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能积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生物学作为一门和社会息息相关的现代学科,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让教学紧跟时代脉搏,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让学生学会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如近几年,“非典”、禽流感接踵而来,在学习“病毒”时,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如禽流感时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吗?等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对患有禽流感的鸟类基本上是采取捕杀政策,这是基于对人类的保护。可是这样下去,鸟类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有权利这样做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矛盾、利益冲突,在冲突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总之",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去探究生物科学,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到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