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精品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育天地>> 学生活动>> 正文内容

她感动社会却无法感动同学

文章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5年04月26日 点击数:

  吉林省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化名)自幼开始拾荒助人。在近5年时间里,她将自己和弟弟拾荒换得的5000多元钱全部用来帮助别人。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她因此被 评为2004年“吉林省十佳中学生”,同时也成为获得“2004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荣誉称号的唯一在校学生。

  然而今年开学后,李玉却向学校提出了转班的请求。因为她已承受不了“盛名”带来的压力。

  在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李玉自幼家境贫寒。她从5岁开始捡拾废纸、废瓶子等卖钱贴补家用,后来她的弟弟也加入到捡废品的行列中。姐弟二人捡废品渐渐成了习惯。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有所好转,捡废品换回的钱可以自由支配了,李玉开始资助别人。

  自小学四年级开始,李玉和弟弟开始每学期资助一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同班同学150元钱,直至小学毕业。5年来,李玉姐弟用捡拾废品一分一角积攒下的5000多元钱,资助过50多名经济上需要帮助的人。其中有上不起学的学生,有看不起病的病人,还有抓罪犯的警察和见义勇为的负伤者,资助金额最少为30元,最高为270元。她还给每个受助者写信,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乐于助人的李玉特别热心学校的公益活动。上初中后,她为班级购买了一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及100多本其它图书,她还与弟弟一起订了十多种报刊,将上面刊载的励志资料、生活常识和重要新闻报道剪裁、复印下来,通过学校团委或学生处发给同学。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李玉赢得了同学们的信赖,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尽管她学习成绩一般,大家仍一致推选她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李玉感到非常快乐,这种快乐促使她更热心地帮助别人。

  2004年,震惊全国的吉林市“2·15”大火夺走了54条生命,当地一家报纸特地推出了一期名为《安全防火手册》的专版。李玉觉得防火知识对同学们很重要,于是去报社买了几百份这种手册送给学校。这一举动被当地记者发现了,第二天,《小姐弟俩花自己钱为同学献爱心》的新闻登上了报纸。不久,李玉多年拾荒助人的好事也被挖掘出来。

  李玉“一夜成名”了。

  快乐变成了苦恼

  一篇接一篇的新闻报道“画”出了一个“高、大、全”式的李玉形象:家境十分贫寒,学习成绩优异,每天背着编织袋上下学,一路拾荒换钱帮助别人;“她从四岁开始担负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她成绩优异,热心为后进生补课,在她的带动下班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媒体甚至异想天开地杜撰:“在听取李玉的建议受到鼓励后,一个下岗工人成了富翁”!

  随着报道频率的增加,一个奇怪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只要当地报纸发起捐助活动,几乎就都能看到李玉积极参与的身影和相关报道。回忆起终日被媒体追逐的情景,李玉说:“那段日子我成了名人,经常有记者找我,要给我做宣传。随着报道次数的增多,我渐渐也有了心理负担。到后来,只要是报纸上发起献爱心活动,我就会考虑该不该捐款。但媒体报道的需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捡破烂的钱是有限的,该帮谁、不该帮谁我也不知该怎么办了。”

  令李玉始料不及的事情也开始出现:很多同学对她拾荒助人的做法表示“难以理解”,一些同学用各种方式嘲讽她,类似“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学习不好,就找歪门邪道出名”“她学习也不好啊,报纸上咋还说成绩优异呢,她可真能编瞎话”这样的话她每天都能听到很多;上课时常有同学在背后搞小动作干扰她听课,有的男生还恶作剧地在走路时碰撞她,班级里缺什么东西或遇到什么事情,有同学就说“找李玉,她不是典型吗?”

  谈到那段时期的感受,李玉说:“自从成了助人为乐的典型,大家对我的态度就变了。到后来,每天到班级上课都成了我最大的心理负担,我根本没有心思学习。 ”

  她认为,同学们这样对待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经常把我描述成是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各方面又都非常突出的好学生。其实我学习成绩很一般,只是喜欢帮助别人而已。媒体的报道太夸张了,给同学们造成一种李玉经常对新闻单位说谎话的印象。”

  她感到烦恼和困惑:“过去我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现在却觉得很苦恼。”

  谁该为孩子“出名”后的健康成长负责?

  新学期伊始,李玉没有到校上课,而是向学校提出了转班的请求,并且态度坚决:若被拒绝自己将转学。

  苦心打造的典型竟然要转学,校方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该校团委书记王雪峰说:“李玉提出转班让学校感到很震惊,我们对整个事件的经过进行了反思,想想主要还是没有注意引导,没有从内心里真正关心过这个孩子,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孩子的思想不太成熟,她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对此我们想到了,却没有真正关心过。”

  王雪峰认为,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太过单一,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他说:“现在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很大程度还是看他的成绩。一个孩子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也难以被大家认可。因此,当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出现李玉这样一个典型,她并不是以学习成绩好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难以被同学普遍接受。”

  一些社会学学者和教育专家认为,李玉事件带来的思考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考是,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到底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孩子很单纯,出于爱心做了一些好事,但社会各方面出于各种目的,“各取所需”地把她抬升到了一个高度。学校想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媒体想炒作新闻,却没有人去认真考虑孩子“出名”之"后将面对的各种压力。社会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先进典型变得不真实,离同学越来越远,直到最后被孤立。

  专家们说,其实典型人物也是普通人。当李玉帮助别人的事迹被知晓后,如果媒体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倡导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上,如果学校能一方面鼓励李玉把做好事的行动坚持下去,一方面实事求是地指出她在学习方面还有待加强,真正地去关心她引导她,借此在同学中树立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风气,先进典型才真正有了现实意义。

上一篇:《红楼梦》读后感[ 04-06 ]